俄公布成果清单,英法表态!

文丨陆弃

据路透社和法新社3月25日报道,英国政府高调敦促俄罗斯“立即、全面、无条件”停火,法国总统府则评价乌克兰与俄罗斯在黑海和能源设施领域达成的临时停火协议“方向正确,但远不足够”。几乎同一时间,克里姆林宫确认,俄美代表已在利雅得就暂停打击能源设施达成清单协议,自3月18日起生效,为期30天。这一系列密集外交动作,令全球媒体陷入“和平曙光”的幻觉之中。但实际上,这只是一次技术性降温,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博弈,依旧火光未灭,战局未止。

乌克兰危机已持续三年有余,如今进入高强度拉锯阶段。西方国家虽不断呼吁“停火”、“谈判”、“和平进程”,却始终回避真正的核心问题:是谁主导了这场战争的延续?谁在背后操控战局节奏、决定谈判上限?如今,所谓“黑海停火”与“能源设施互不打击”协定,其实质不过是大国战略转向下的“战术冷却”,而非任何道义上的让步。

当前停火协议并非乌俄自主对话的成果,而是美俄幕后直接操盘的结果。根据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卫星社的报道,俄美代表于3月24日在沙特利雅得秘密会晤,双方敲定涉及能源设施的“互不打击清单”——涵盖从油气管道、炼油厂、水电站到核电设施。如此技术细致、条目清晰的谈判,显然不是“冲动下的善意”,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平衡调整。美国深知,乌克兰境内的基础能源网络频繁遭袭,已严重影响其战争持续能力,也威胁到整个欧洲的能源安全。而俄罗斯同样在北高加索、克拉斯诺达尔等地区的设施承压,迫切需要缓解内部经济稳定的压力。美俄因此一拍即合,临时止血,以防局势进一步失控。

然而,真正尴尬的却是乌克兰自身。在这场“为你而打”的战争中,基辅的决定权越来越少。无论是“黑海停火”,还是“能源打击清单”,乌克兰政府几乎都只是最后被动宣布的角色,其命运早已成为大国交易桌上的筹码。英国外交部虽言辞激烈,呼吁“普京立即无条件停火”,但其背后实际意图,并非真心期待战争终结,而是希望通过外交施压逼俄在战略上让步,为美欧后续布局争取空间。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顾问更是直言不讳:“停火方向虽正确,但远不足够。”其所谓“可核查、坚实承诺”的说法,实际上暴露了西方国家不信任任何俄方声明的底色,也从侧面说明,他们并不想现在真正实现全面停火——他们更希望看到俄罗斯在压力下节节败退,在谈判桌上被迫接受北约、美欧主导的“新秩序”。

对俄罗斯而言,这次“战术收缩”并不意味着放弃战争目标。俄方以“互不打击能源设施”为条件争取喘息之机,稳定后方、整合战线,并试图通过与美国的技术谈判,绕开乌克兰直接对话,重新夺回战略主动。而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促成这一短期停火协定也是其“交易外交”的又一范本:不再讲意识形态,不再鼓吹“民主对抗专制”,只要能确保美国在全球能源安全和军事影响力中维持主导地位,哪怕与俄罗斯直接议和也无不可。

真正的和平,从未在谈判桌上诞生,它必须建立在真实力量平衡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如今俄乌美欧之间的外交互动,不过是新一轮战术布局的“低温段”。一旦30天期限届满,若谈判无法延续或任何一方借故“恢复打击”,能源设施、黑海港口、甚至更敏感的区域将再次成为火线。所谓“停火承诺”,只不过是一张可随时撕毁的协议纸。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全球媒体对这一局势普遍渲染“和平进展”的氛围,这种错觉有可能麻痹国际社会的判断力,让人误以为战争正在“缓慢收场”。事实却是,美俄之间正在重构博弈框架,乌克兰在战术上被“冷藏”,欧洲在战略上被“架空”,而全球南方国家则再次被排除在任何决定之外。这种由少数大国主导、以中小国家为筹码的旧式外交逻辑,依然在撕裂世界。

真正的和平,必须是基于公正、平等、多边协商的新秩序,而不是美俄交易、欧盟旁观、乌克兰沉默的旧剧本。若这一轮“停火外交”只是为了延续战争、重启攻势,那么它不但无法解决危机,反而会成为下一场更大灾难的温床。